英国立博ladbrokes - 官网首页

英国立博ladbrokes - 官网首页

我的位置:教育科研 > 教研之窗
适性教育系列学习资料二

[ 作者: 审核:gbtech 发布时间:16-03-25 阅读次数:856 ]

适性发展教育的演进史

 

公元前五世纪左右

    两千多年前,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,他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就已紧紧围绕“因材施教”这一核心展开。孔子本人并没有明确提出“因材施教”这个概念,但他的教育实践却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。

   《英国立博ladbrokes》里有个著名的故事:孔子的两个学生子路与冉有,先后去问了孔子同一个问题:“听说了一件有利的事,就应该马上付诸实行吗?”孔子对子路说:“你家里尚有父亲兄长等长辈在,怎能不询问他们的意见就去实行呢?”对冉有却说:“听到就应该马上去做。”另一个学生听到了十分不解,问孔子为何对同一个问题,回答却完全不同。孔子答道:“冉有的个性畏缩不前,所以我激励他勇往直前;子路个性鲁莽冒进,所以我限制他,不要太过莽撞。” 

    可见,孔子在对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上,能够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,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,给予不同的教育。因此宋代理学家、教育家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指出:“夫子教人各因其材”,遂有“因材施教”的名言。

1920-1930年代

    在爵塞尔、皮亚杰两位心理学大师的理论影响下,美国一些进步主义的学校开始采用适性发展教育的做法。此外,蒙台梭利和华德福学校这两大影响深远的重要教学体系,不仅启发了皮亚杰的某些理论,实际上它们在实践中所运用的,也是适性发展教育的方法。

1984年

    全美幼儿教育协会明确提出“适性发展教育”的理念,它以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·加德纳博士首倡的多元智能理论为直接理论基础,强调为婴幼儿设计的课程或教育方案,应考虑婴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和个体特点。 

1986年

    全美幼儿教育协会发表《英国立博ladbrokes》,阐明了适性发展的重要精神:幼儿教育应适合幼儿发展年龄与重视个别差异。

    其基本结论为:

    · 儿童的发展是整体性的,情绪、社会、语文、体能等的发展是彼此相关、同等重要且共同发展的; 

    ·  幼儿的发展是独特的,没有两个幼儿是完全相同的;

    ·  幼儿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,过去、现在与未来是连续交织的;

    ·  幼儿的学习是建构性的,他总是试图去了解周遭的世界; 

    ·   幼儿的学习最好是通过操作经验、社会互动与反省性思考。

    主要观点有:

    ·   年龄发展的适宜性,即教育要与儿童的年龄特点相适应; 

    ·  个体发展的适宜性,即教育要与每个儿童的特点相适应;

    ·   文化的适宜性,即教育要与每个儿童所处的文化背景相适应;

    ·   了解孩子,选择适合孩子发展的环境、方法,尤为重要。发掘孩子的才智,可以使孩子真正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,轻松而愉快地成长,更好地发挥、施展潜力。

1987年

    美国国家教育学会正式在全美各州推行适性发展教育(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 Practices,简称DAP)政策,掀起美国教育界的革命。

    此教育政策的具体内容为:

 

    在针对孩子个案进行引导前,父母或师长要先采用评量的方法,全面了解孩子在现阶段学习与发展中有哪些需求与瓶颈;得出评量结果后,为孩子订制适合他的引导方式和学习内容,再进行施教。父母师长在施教时,则应视孩子的实际学习与发展现况,适时、适度地调整学习内容及引导方式。 

    此内容被总结为一套标准程序:评量->咨询并提出解决方案->课程配套->持续追踪,亦被称为“保证学习成功的标准程序”。 

2000年前后

    “适性发展教学”理念被引入台湾。2000年,以吴明建教授为会长的“台湾适性发展促进会”成立,得到台湾教育界的高度重视,并于2007年正式成为台湾教育主管部门下辖的民间组织之一,开展了一系列立足于适性发展的教学活动,惠及十几万台湾儿童。

    如今,适性发展教学理念在台湾已广为人知且广受认可,各级师范学院都大力倡导或实践,成为“因材施教”这一古圣之训最有力的注解与最有效的实现方法之一。